Sunday, March 16, 2008

尤克強之名家專欄

Please click link to:
http://epaper.pchome.com.tw/archive/last.htm?s_date=last&s_code=0237&s_cat=人文抒情

「青山本不老 為雪白頭 綠水原無憂 因風皺面」,一切美麗的詩句最終也不過就是人間的一場文字遊戲而已。這個道理我在20年前就有所領悟,記得當時在新英格蘭的波士頓過寒冬,還為了排遣無聊寫了一首詩:

水流花落幾時休,
花自飄零水自流。
流水落花空自去,
紅塵惹動許多愁。

作家鍾怡雯說:「我們需要詩,需要想像。跟他人無關,完全源自於內心的需要和召喚,詩是抵抗,也是安撫。」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。沉浸在詩歌旅程的時光,可以讓人暫時抗拒無聊的人生、忘懷命運的不幸、撫慰孤獨的心靈。即使在最蒼涼單調的冬天,詩人佛洛斯特也能在<雪塵>(Dust of Snow)中不改「詩衷」:
Dust of Snow
(Robert Frost, 1874〜1963)

The way a crow
Shook down on me
The dust of snow
From a hemlock tree

Has given my heart
A change of mood
And saved some part
Of a day I had rued.

雪塵 (尤克強譯)

有一隻烏鴉
朝我身上抖下
幾粒雪塵
自鐵杉枝椏

於是我的心情
驀然歡欣
而終不至於
整天鬱鬱悶悶

對這次華南雪災的受害者而言──「望家鄉去路遙」,大概很難產生「青山本不老 為雪白頭」的詩意,也只好如上海太瘦生所云:「春節將至,而去路何在?大雪封路,家山遠隔千里。遙想高堂雙親,望眼欲穿。恨不能身化雪花,飄落故土。」苦中作樂一番了.

Monday, March 10, 2008

搭建文明世紀之網!

Reading Room of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:
http://www.ireading.cc/person/whoami.aspx?mid=11225

一九九六年柯林頓在民主黨提名大會的演說中說:「我深愛並崇敬美國歷史上的富足與驕傲。因而我決定要帶著這些美好的傳統邁向未來。我們需要與未來文明世紀搭起橋樑,而這就是我提供給你們的承諾。所以就從今夜起,讓我們下定決心建立起通往二十一世紀文明之網,面對我們的挑戰,同時保護我們的價值」。

我們是不是花太多的時間、太多的智慧去尋求「過去種種」,而忘了從共享的過去與記憶走過來到下一個文明的世紀。愛爾蘭這個在歐洲曾經被視為最貧窮落後的國家,為什麼能在上世紀末忽然異軍突起,爆發出驚人的競爭力,不僅在吸引外資上名列前茅,更成為歐盟第二富有的國家,除了他們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外,最主要的緣由為他們都選擇努力跳出歷史的恩怨糾葛,一起攜手前瞻國家文明世紀的未來!

當全球所有主要國家的領袖都戒慎恐懼思考著: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自己國家的定位?如何避免在殘酷的跨國競爭中被淘汰掉?他們的問題清單上有能源危機、產業替代、智財專利……等文明議題,對當下的我們,這些課題沒有一樁是不重要的,更沒有一項是簡單的!
珍視歷史遺產當然重要,但這絕不意味我們必須選擇停滯在過去的糾葛中動彈不得,當全世界,特別是我們所有亞洲的近鄰,都在努力尋求與未來的文明世紀之網的同時,我們蹉跎什麼?
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一、

從來沒有任何大型生物經歷過堪與人類比擬的全球擴張,人類適應力超越了通常難以突破的環境限制,即使是氣候差異、水域隔絕等種種障礙,也無法阻擋人類的擴張。因此,人類開始衝擊其他物種,影響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。 試想,何以人類有如此卓越的發展過程?最強而有力的解釋是,顯著改善的人類溝通與合作網,使智人游團得以佔有全球適合居住地區,並且在各地成為優勢物種。人類最關鍵的創新,可能是能夠充分使用語言,創造象徵意義。一旦人類開始能透過話語為各種東西、行動、狀況命名,就可以創造出各種約定俗成的意義。透過語言溝通個人經驗和外在世界(包括鄰近社群中的所有居民、以及他們可以或可能採取的行動)。如此一來,社會行為的協調日益精確。就像工具與火的演化過程一樣,每當實際經驗與原先期望出現落差時,人類就會改變或改進語言約定俗成的意義,以求有效溝通。

由古至今,經驗與期待的落差長存,因此激發人類改進語言的誘因不虞匱乏。語言創新上的突飛猛進看似無法解釋,其實不難了解。簡單的說,自從語言的共通意義開始在人類之間形塑出可理解的世界之後,期待與現實經驗之間的衝突不斷,激發了改變語言的動力,進而改變人類的行為,也迫使外在世界更符合人類的希望、期待、意圖。 新行動與新觀念排山倒海而來,永不停息且不可抗拒;人類這個「野草物種」轉變行為模式以及改變周遭環境的力量,得以迅速擴增。這意味著,人類社群的象徵符號演化取代了基因演化,成為地球生物演化的主要驅動力。因此約於四萬年前開始的這個階段,或許可稱之為地球生態史的「人類時代」。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1 上午 11:34:00
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 二、

看來我們人類的確有獨到之處。唯獨人類創造出象徵符號的世界,而且這套符號系統還能迅速演進,協調無數人的行為(今天全球人口總數已多達億萬)。本書宗旨就是要探討人類這項非凡的成就。 合乎文法而可理解的語言,是人類構建符號世界最關鍵的先決條件。吵雜的群居動物如猴子和猩猩,能夠使用音訊示警或互通其他訊息,人類遠祖很可能也是如此。

然而,現存骨骸無法呈現先祖的這種溝通行為,諸如手勢、發聲、腦室擴大、喉頭位移、嬰兒依賴期的延長,以及人類小游團中永不間斷的社會互動與網路,這些到底如何促進溝通速度、幅度、精確度上的逐步改進?凡此種種,我們只能加以推測,無法確知答案。 這個演化過程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歌唱與舞蹈的發明。當一群人伸展大肌肉,一起跟著節拍舞動與發聲,就會引發萬眾一心的溫暖感受,更加堅定危險時相互合作與支援彼此的心。因此,歌唱與舞蹈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,就像語言是人類獨有的行為。節日慶典時,人們載歌載舞的確能消除參與者的摩擦與敵意,有利於較大的游團有效凝聚向心力、解決紛爭以及防衛地盤。

人類學家所研究的人類社會,最簡單的起碼有數十人,常常多達數百人。有一項深入的調查指出,黑猩猩游團的規模相形見絀,只要有十五隻雄性黑猩猩在一起,就容易分裂成兩個敵對社群。隨後更可能發生致命的戰鬥,在數年間大游團消滅小游團。如果我們祖先也有同樣的行為,卻能保持較大規模的游團,免於衝突連連,可能要歸功於歌唱與舞蹈激發出的同儕情誼,形成凝聚社群的力量。我們可以猜想,如同火的使用一樣,這樣的效應足以讓歌唱與舞蹈普及於人類祖先,並且建立更龐大的政治實體。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1 上午 11:35:16
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 三、

中華文明如同印度,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200年間,中國持續承受西亞和北方大草原的關鍵性影響,發展出獨特的文明。在公元前一千年間,西向連接變得更牢固,因為當時中國對於中亞和闐一帶玉石的愛好,加上美索不達米亞對伊朗阿富汗天青石的需求,雙向供需促成了一條細長的傳輸帶,跨越歐亞大陸。當草原、綠洲居民開始學習生產奢華貨品以供應遠方城市的市場,全球都會網中的東亞與尼羅印度兩河走廊,就互相連結了起來。一如以往,軍事技術的革新最為重要,例如大約在公元前350年,騎兵戰士開始進犯中國邊境,很快地把軍事化、政權集中化的王朝引進中國,如同一千年前的戰車戰爭一樣。 中國文字典籍提供了當時的詳細政治記錄,按照年代順序而記,不似印度早期歷史那麼渾沌不清。

這些記錄顯示,在周朝(約公元前1122-256年)積極的地主和領地諸侯們,主持大規模築堤和排水工程,以應灌溉之需,首度將廣大黃河沖積平原轉為可耕地。周朝末年,已有沃土廣鋪於沖積平原,並遍及黃河下游,河面高於地面,必須人工築堤圍堵河水。在高於河面的沈積黃土台地上,雨水灌溉的田地仍然種植著小米和小麥,但漸漸不如新闢肥沃低地的其他作物那麼重要。 這項巨大的工程,使得地方權力愈來愈大,因而全然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和政治的面貌。臣屬於周天子的概念,雖然很難否定,但大體上那只是禮儀性的。地主似乎已經積極主動開墾沖積平原,但真正大規模的水利工程,必須透過領土諸侯的安排,他們就成了新墾地的實質領主。

此後,諸侯之間的武裝衝突愈見激烈,直到公元前221年,邊境的秦侯嬴政(秦始皇)征服戰國諸雄,一統天下。但其殘酷統治激起抗暴起義,因此新王朝為時不久。始皇死後,征戰反而更激烈,直到漢朝(公元前202-公元221年)統一中國後,才維持了較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秩序。 如同在印度,這段時期的政治記錄顯示,動亂促進了帝國官僚政府的建立,如同美索不達米亞周圍的軍事動盪,也有其光明的一面。但中國社會和官僚體制有其不同而且更安定的基礎。為防洪所建的河渠和堤防也就形成通航的水道網路,擴展遍及全國物產最豐富的耕地。這使得政府可以利用運河船隻,徵收所得稅(最初徵收實物代金)集中到朝廷所在之處。 知識的發展也扮演穩定帝國政府的重要角色。孔子(公元前551-479年)生於政局動亂的時代,他回溯援引較穩定時期的堯舜商周典範,教誨學生如何實行中道的生活(注6)。

孔子說:無論就私下或以朝臣身份來說,君子要「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」孔門弟子旋即記錄下其學說,結合令人崇敬的古代經文以及據稱出自孔子之口的格言,編輯成「論語」的文集。在漢朝,鑽研這些經典成為學者擔任公職資格的條件。隨後,共同的典籍和道德規範,在儒家模式主導下,有效地形塑了齊一順服於皇帝的地主仕紳階級,如同運河船運統合了中華帝國的經濟活動.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1 上午 11:37:18

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 四、

大草原遊牧劫掠者和文明維護者間的軍事平衡變化,最能解釋為什麼地中海和中國同受重挫,而舊世界網路的中心卻能持續蓬勃發展。關鍵性的轉變如下:伊朗 安息人(Parthians)發明了有效的防禦措施,來抵擋草原劫掠者,使其轉而攻擊防衛能力較弱的東、西方邊界。 安息王國因位於歐亞貿易路線之要衝而獲利,長期統治伊朗北部(公元前247-公元224年)。軍事易有成就,但所費不貲。安息人中有能力保護耕農,抵禦草原劫掠者,且渴望藉此向耕農收取租金以獲自身利益,就形成了武士階級。這些武士自身與坐騎都配備了全副盔甲,足以使敵人的弓箭無用武之地;但他們自己的箭矢依舊能迅速地擊退襲擊者。但裝甲騎兵的紀律渙散,終為安息諸王解散,武士勢力瓦解於一旦。

安息的後繼者薩珊人(Sassanians,公元226-651年)時期,戰士驍勇善戰,偶而聽命、往往抗命,戰士彼此間的區域戰鬥也不曾間斷。 汗血馬為安息式裝甲騎兵所騎乘的特有高壯駿馬,引發漢武帝於公元前101年,派遣遠征車隊至西域訪求汗血馬,就此揭開了跨越全亞洲經常性商隊運輸的序幕。這種馬匹需要的牧草,品質必須優於開放草原上自然生長者。求得汗血馬後也就形成了軍事對峙,因為草原遊牧民族無法戰勝裝甲騎兵,也不容易養育如此昂貴的馬匹,另一方面,重裝騎兵也無法深入草原追敵,因為馬匹在那裡無法獲得充足的糧草供應。 伊朗人將紫花苜蓿製成乾糧草,用以養育新一代的大型馬匹。由於苜蓿可以種植於休耕時期的田地,栽培苜蓿並未降低人類食物的供應量。

相反的,生長於苜蓿根部的菌類(以及其他豆類的根部),可將空氣中的氮集中於地下菌瘤,從而使土壤肥沃,增加往後的糧食收成。另外,在春季快速成長的苜蓿足以排擠大部分的雜草,完成休耕的主要目的。另一方面,伊朗的降雨通常不足以供應苜蓿之所需。在伊朗夏季高山融雪可及之農村地(往往透過興建地下隧道,稱為「暗渠」〔ganats〕,接通滲出的地下水以利用),即使是旱地都得以維持豐饒的農業。公元200-651年間,此種農耕法使得裝甲戰士能有效地保衛當地農民,不過他們也經常挑戰皇室的威權,因而徹底改變了歐亞軍事政治的平衡。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1 上午 11:38:24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 五、

農業成長支持都市文化的擴張。由東南亞引進的早熟稻,首先見於公元1012年的中國檔案,讓華南的水源充足之地,一年兩熟;農民只要願意付出長時間辛苦工作的代價,收穫幾乎就可倍增。而一年僅有幾個月水源的山坡地,早熟稻種也可一年一熟。因此,中國農民開始在華南山坡地整地開發梯田,大大地擴大種植面積。 新作物,特別是茶葉、棉花,開始廣佈於中國。喝沸水沖泡茶水的習俗,無疑可以幫忙殺死隱藏在飲用水的大部分微生物,減少腸道感染。

華南溫暖及多雨地帶,在漢代因瘴癘肆虐而惡名昭彰,只有少數漢人居住,但在唐宋時代,人口卻快速成長,亦歸功於飲茶文化。此時,棉花製成容易清洗的衣物,可能對健康也有正面影響。一般人買不起絲綢,在棉衣普及之前,都穿粗麻衣服,當然比不上棉衣舒服。總而言之,農業的擴大似乎已經跟上城市製造業的快速步伐,可繼續供應日益都市化的地主階級,過養尊處優的農村生活。 靠著中國的河流和運河,廉價又安全的運輸系統發展起來;河運乃是中國市場有效地集中物資的主要因素,大家都可運送物資到有需要之處,無論政府官署,或是有錢人。

運河駁船一次可以載運數噸重的貨物,由於靠風力和水流運行,僅僅在必要時才輔以拖纜,使運輸成本遠比陸運為低。因此,常常值得沿著水道往來,長途運送產品,賺取微薄的兩地差價。在公元611年後,大運河連接起肥沃的長江平原和黃河流域,變成中國商業貿易的大動脈,使得大約一百萬人比以往更密切的連結在一起,在一個非常龐大、非常可靠、環環相扣的市場進行買賣。 廉價的運輸系統使大眾消費的貨物廣為流通。在天時地利配合的地區,農家可以專心養蠶繅絲,或是種植其他商業作物,依靠市場取得糧食和其他必需品。由此可見,日後亞當斯密(Adam Smith)分析倡言的分工的所有好處,都已經出現在宋代。

產量增加、人口增長、技能倍增,以及蓬勃的創造力,使宋代比歷代都來得富裕,也比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來得進步。 通過儒家經典為主的科舉考試的政府官員,對於這些變革,心存戒心。他們還是認為富商以及軍事領袖,都有可能威脅到社會正義和政府治理。但身處危機四伏與商品化世界,保守的官員也不能割捨兩者的服務。官員利用固定價格,徵收高所得稅,有時還直接沒收財產,企圖抑制商人和將軍的權力。他們也試圖分散指揮權,以削弱將領的權力,並且將必需物資的運送,置於文職人員的控制之下。 這些政策限制了中國資源的靈活調度。更糟糕的是大型工業企業無法形成,倖存的稅務紀錄顯示,當時華北出現了許多高科技煉鋼爐,公元1078年就生產了不下於十二萬五千噸的鋼鐵。但不像七百年後英國,中國並沒有推向自給自足的工業轉型,即使宋代已經具備了工業起飛的技術基礎。無人確知何時或是為何,許多產量巨大的焦炭煉鋼爐,竟然就此關閉.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1 上午 11:40:13


本書精采篇章節選 六、

西歐科技最初引介自同時期的拜占庭、伊斯蘭地區、中國。但是,科技的引介常常涉及調適與改進,就像我們已經詳述過的火炮的發明。其他科技發明的引介也是一樣。例如,義大利人在十四世紀中葉引進阿拉伯數字,將之調整擴充,應用在雙欄簿記上。阿拉伯數字首度使得損益的精確計算變得很簡單。在同一世紀,歐洲人自己也有重大發明,包括衣服鈕扣、閱讀用的眼鏡等提高日常生活便利的發明。 一般而言,多元化的創新,像是雙欄簿記,鉛字印刷,以及記錄音調和節拍的音譜系統,精密透視法的繪畫技巧,能將一天等分劃分成小時的機械鐘錶,都表現出認識自然界的新方法,能發現自然界裡無窮的驚喜。歐洲人將日常的感官經驗,過濾、轉化成為算術,也可視為是一種具體而微的數位化。這些創新使得人類的溝通日益準確,不論是表達時間、地點、音調、利潤等等。然而更高的精確度,又反過來更有效地協調人類活動,就像近代的電磁通訊為我們所帶來的進步。

想想鐘錶能夠任意的將時間分割成為小時、分鐘,讓我們節省時間,不會耽誤了約會!) 精確的天文觀測記錄,與造船技術的進展,也有助於發展更準確的航海術。這反過來支撐西歐經濟持續擴張,十四世紀時,歐洲企業拓展到波羅的海,成為重要的糧食、木材、魚類、皮草的供應者。歐洲部份地區的地主與城市居民,彼此合作發展半墾殖農場式經濟,一方面強制動員農村勞動力,生產出口品,一方面進口奢侈品,保留自用。在歐洲的邊陲地帶,包括了馬得拉斯(Madeiras)、加納利島(Canary)、佛得角群島(Cape Verde islands)等西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海島,也都全面發展了墾殖農場經濟。在十五世紀,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這些島嶼上的合適地點進行開拓,利用新方法種植甘蔗,也利用先前在地中海島嶼和摩洛哥的西非奴隸。

歐洲的商品化,因此有許多的負面效應。在人口稀少的周邊地區,雄心勃勃的企業家需要強制性勞動力,使產品在市場能夠有利可圖,而靠近市區的主要中心,勞動人口卻不虞匱乏,所以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價格成為主要經濟因素。商業化地區的邊緣採用強制性勞動力,古已有之,早在蘇美時代就是如此。但是這時候情勢又有所不同:由於歐洲的商人和銀行家運用了更大容量的船運,他們又受到政治保護,所以對核心與周邊的人口,可以進行更大地理範圍與規模的分工。 城市生活的商業基礎,使歐洲的精緻文化也呈現罕見的活力。

許多虔誠的心靈,像阿西西的聖弗朗西斯(St. Francis of Assisi,1181至1226年)及其追隨者,憎惡金錢的競逐,勇敢地批判周遭處處可見的貪婪和腐敗,但是作用有限。就信仰而言,城鎮之間漸漸形成世俗的信念,雖然受到宗教的反制與和否定。城鎮也成了哥德式大教堂的落腳之處,這些雕飾精美的石質紀念碑,見證了這個時期的繁榮與信仰,可以躋身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列。

追求專業風采的天蠍 2008/2/12 上午 11:46:44



Monday, March 3, 2008

The Free service on Internet.


















相信許多網友都是將照片儲存在雅虎奇摩的相簿之中,但是隨著美國雅虎積極爭取營收,所以導致雅虎奇摩的相簿的照片被匯入flickr,而且只能顯示前二百張的照片,若想觀賞屬於自己私人的第二百零一張之後的照片,必須付費。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的私有財產被綁架勒贖。

除此之外,Google的GMail已經擴充到每一個帳號6GB的容量,而且標榜可以不必刪除信件。同時也迫使其他網路業者擴大信箱容量,但是微軟的MSN免費信箱雖然沒有擴充到6GB,可是卻在日前推出5GB的免費網路硬碟Windows Live SkyDrive,洽巧與Google的GMail互補,所以在兩家網路巨擘競爭之下,網路使用者獲得漁翁之利。


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對照flickr的收費經驗,倘若微軟或者Google突然決定針對自家的免費網路硬碟或者電子郵件信箱收費,面對累積1GB以上的資料,倘若網路業者基於營利目的而未提供完善便利的下載機制,屆時無力順利下載備份資料,恐怕又要面臨第二次私有財產被綁架勒贖的經驗。

但是倘若Google也跟進提供網路硬碟,甚至微軟也跟進增加免費信箱的空間,則第一個收費的業者的客戶之中,在第二個業者收費之前,勢必會有一部分流失到第二個業者,所以前述二家業者應該不會輕易成為第一個收費的業者。除此之外,幸而微軟和Google的資金充裕,所以短期之內應該不會採取收費的措施。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


Article from Kyle, link to his reading room: http://www.ireading.cc/person/whoami.aspx?mid=12357

Saturday, March 1, 2008


以前讀詩,「野曠天低樹、江清月近人」只覺得文字優美,對於這種意境完全不瞭,為什麼會「天低樹,月近人」??,這只是詩人文縐縐的字句堆砌吧!


直到在紐西蘭的晴空曠野中趨車行進,才真正感受到,天和樹,月和我原來這麼近。大自然的天、地、花、草、星星、月亮、流水、清風、是沒有距離的。 而「距離」在那裏???
「距離」在人心之間。

藍天和大地的距離

綠樹知道!

流水和明月的距離

清風知道!

人與人之間的距離

誰知道??


這就算是行萬里路「悟」過的「道」吧!

大學之道 2008/1/15 下午 02:54:09

「風之影」--我的存在是不是惘然???


一直在想,多少人爭權奪力,揚名利萬,立書作傳,是為了要成名要留芳百世,做不了英雄也要做梟雄,是為了要留名後世,再平凡的家庭也要子孫記得爺爺的名字。
而人,到底是到了什麼樣的地步,會完全否定自已,要完全消滅自已,要清除所有自已長成的一切,包括姓名、長相、記憶、家族、文字、一切的一切,甚至連任何一點珠絲馬跡都要將它徹底消毀而後快。是怎麼樣的對自已深惡痛絕,一定要親手將所有的曾經連根拔除,胡立歐存在的目的,就是要讓自已從來不曾存在。


如果這是在探討「存在的意義」,也許胡立歐失去了存在的意義,所以不斷毀滅自已曾經存在的軌跡。----悲哀到了極點。----
是毀滅過往需要的勇氣比較大呢,還是”活著”需要的勇氣比較大呢??

在胡立歐的生命中,那麼多人努力甚至犧牲為了要他活著,而直到達尼的出現,達尼的棄而不捨,達尼的努力,終於又讓胡立歐願意”活著”了。
人,真的要有別人來肯定,你的存在才有義意嗎???當沒有人希望你存在時,你就真的死去了嗎??
關心自已也關心別人,我的存在就不是惘然。

http://www.ireading.cc/review/review.aspx?rid=19314